s33577048

 

蘇德戰場雖然是後來被稱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其中一部分,但如果我們把觀察限縮在主要交戰國的框架內,會發現它不論是在規模、戰場範圍、動員人口跟死傷總數都是數一數二,幾乎很難再找到同等水平的類比對象(當然也希望不要再有)。而在這場戰爭中,裝甲兵器的運用則是雙方最主要的決勝關鍵。入侵者企圖以這種新式戰術的機動跟突破性打一場速戰速決的交鋒,而防禦方則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倒打一把,最終逆轉取勝。這本書跟其他相同主題的差異即在於,作者羅伯特‧A. 福爾奇克(Robert Forczyk)把重心放在這兩邊是如何此消彼長的反轉過程,從以往較少被討論的科研發展方向、後勤影響等角度去試圖給出解答。福爾奇克在知名的軍武出版商魚鷹社(Osprey)著作甚豐,範圍頗廣,但從其過往曾在裝甲師任官的經驗來看,本書可能是其得意之作。個人對於坦克的喜好,這本書在剛推出的時候就吸引了我的目光,翻過後覺得不錯,等到一有特價就立刻入手閱畢,果然不失所望。

 

 

福爾奇克在本書中的討論方式是以年份為限,從巴巴羅薩行動開始的41年,一直到大局底定的44年止;每一章開始都先分析交戰雙方的軍備、後勤與戰略局勢,再詳述當年發生的裝甲戰經過,最後再來個總結。作者的文筆不錯,提供的數據詳實,分析的也頭頭是道,有些根據其親身經驗給出的結論都頗讓人信服,相信閱讀者都會深有所得。中譯本表現不差,兩位譯者的譯文流暢,要說缺點大概就是地圖還是略少。(不過我看這是忠於原書)

 

 

以歷史的後見之明來說,蘇德戰爭的結局看上去像是早就注定好了一樣。從大戰略上來說,希特勒一開始的假設就是錯誤的,他期待蘇聯會跟法國一樣在短短的幾個禮拜內就潰敗投降,他那句:「蘇聯就是棟將傾的大廈,只差我們腳一踹」的意思是,幾場大型殲滅戰打一打,紅軍就會徹底喪失力量,史達林就沒了抵抗意志。這種判斷失誤源自於:嚴重低估蘇聯的現有兵力跟後備資源,還有該國社會體制底下能夠發揮的動員能量,以及當你採取了滅絕戰所導致的抵抗意志。而事實上是,史達林以及蘇聯當局長期被包圍的危機感,導致它們從一開始國防政策就是持久戰的態勢,即便國內確實有一些政治上的問題,但預測它會土崩瓦解確實過於樂觀。不過,如果說今天納粹黨是以「打倒布爾什維克暴政」的解放者的態度發動這場戰爭,那麼結局或許難料,但這基本上按照現在的一句網路用語的說法就是「違反人設」,是不現實以及太過後見之明的假定,沒有意義。

經過丹麥01

這產生的結果是,為了避免導致民眾的厭戰程度的攀升,在政治上希特勒始終不願意輕易地開始戰時動員,以至於即便實際上已經過了三年,德國始終還是在和平的經濟體制中。而且,最諷刺的是,國防軍依賴裝甲力量,但他們在這方面的資源投入卻遠遠不及蘇聯,三、四號坦克開發緩慢,生產效率低下,不管是在擴充師團單位或者是補充戰損都無法有效滿足。1941年德國的所有坦克總生產量是3788,被打得亂七八糟的蘇聯卻還能有5877的量。而且德國的情報單位效率低下,戰前根本不知道蘇聯已經開發出T-34KV1,以至於前線交火後才大吃一驚。(有個有趣的紀載,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之後,雙方又開始交流戰車技術,當希特勒心不甘情不願地端出四號戰車給來訪的紅軍科研人員時,對方卻覺得他們故意裝瘋賣傻拿次等貨敷衍而大發脾氣,結果德國人反而一頭霧水。) 導致這種問題的情況有一部分來自德國高層在資源分配上的一團混亂,三軍各自爭奪,而希特勒又喜歡做各種武器實驗,動輒把成熟的生產線移去做無謂的新單位生產,這在他的對手史達林眼中是絕對不能忍的。作者強調的另外一個坦克科技上落後的問題在於引擎,當蘇聯人已經在使用更有效率以及不容易著火等優點的柴油時,國防軍從科研單位到軍官都認為“沒有必要”,而敷衍了元首指示的替換命令。(但是這個問題個人查了一些資料,德國科研人員似乎也有自己的充分理由,例如戰略資源欠缺,以及轉換汽油科技已然成熟的沉澱成本等)另外,說來有趣的是,德國人最初對坦克的觀念跟美國一樣,他們也不喜歡戰車之間彼此交鋒,因為即使勝了也會受損影響戰力,而且不容易補充,他們更喜歡把坦克交給反坦炮去處理(美國人則是開發坦克殲擊車)。這也讓國防軍一開始的開發方向跟蘇聯走上不同的道路。但諷刺的是,庫斯克會戰雙方的觀念卻就此逆轉。作者指出:

 

實際上庫斯克之戰德蘇雙方都沒有達成自己計畫中的目標。

在庫斯克整備待發的虎、豹

國防軍就不用說了。紅軍本來計畫引誘敵人踏入陷阱重創之後再反擊,但史達林沒有給予前線將帥太多的發揮空間,他們害怕德軍過度深入突破戰線,早早的就將預備的裝甲力量投入反擊,結果變成雙方硬碰硬的消耗戰。

 

曼斯坦因在他的回憶錄中聲稱這是場「失去的勝利」,但這是不正確的,德軍正一頭撞入紅軍早就佈好的陷阱,完全違反了「避實擊虛」這個兵法上的大原則。而且他們在此戰後得出了錯誤的結論,虎式取得的好戰績讓他們更加認為只有依賴重型裝甲才能扭轉戰局,把資源投入在生產這些數量少的巨獸,淪入「老虎難敵猴群」的困境之中。(儘管實戰中證明虎 I 跟豹式在防禦戰時的效果很好)

 

反之,蘇軍儘管飽嚐虎式跟豹式之苦,不得不加緊研發T-34/85IS2,但他們仍然堅信中型坦克才是主力,對付裝甲依靠火炮跟反坦等手段即可。此外,反擊的失敗也讓他們再次體悟到匆促的作戰是無效率之舉,更加深刻的理解多兵種配合才是未來的取勝之道。

 

德國人逐漸放棄自己早年的優勢,而蘇聯人則是學習並開發出自己的強項,戰局益發一面傾斜。

 

 

正如前所述,相對來說,蘇聯在經濟動員,生產力量以及科研上都佔優勢,但在政治上,史達林的大清洗嚴重打擊了紅軍骨幹,導致許多有能力的軍官永久的損失,同時,破壞了圖哈切夫斯基等人原本屬於領先群雄的「大縱深作戰學說」。他把早早編成的機械化裝甲軍都打散到各步兵單位,結果看到德軍在法國大獲全勝之後才又匆匆的重新再編,然而混亂卻已造成。紅軍坦克雖然在數量上跟技術上領先德國,但他們不重視無線電效果,各車之間難以協調,車長又不像德國人總是會從指揮塔出來觀望感知局勢變動,因此常常失盡先機而被痛打(坦克戰之間先開砲往往就決定勝負了),而這根本問題還是在於紅軍根本來不及孰悉多兵種協同作戰,再加上史達林動輒外行的干涉,以至於它們在初期始終被動。不過這方面,也涉及到了蘇聯高層的私心,他們並不希望士兵過分菁英化,這有可能會對政權造成威脅,教育總是僅止於中等程度。據說一些紅軍將士佔領德國的軍校時,為他們的敵人受的訓練水平感到驚訝不已。

 

 

再來的一個要點對雙方都有影響,但國防軍顯然更吃虧,那就是距離與氣候。

 

39年的蘇德邊境到莫斯科的漫長距離,中間的交通狀況,還有俄羅斯的冬季氣候,顯然希特勒跟國防軍在發動戰爭前都低估了這些因素。下雨造成的泥濘影響了道路,裝甲部隊的履帶在這種路況上的耗損程度比起在西歐更加快速,而德國後勤補充卻往往跟不上。說來諷刺,限制裝甲師行動跟造成戰力低下的不是紅軍的戰車或反坦,而是裝備的自然損耗跟油料的問題。再來,希特勒完全沒有設想過會打到冬季,以至於他臨時下令向民眾募集冬衣以提供給前線士兵時,引起了家屬們極大的憤怒。而德國的坦克設計上也無法面對這個季節,不只是人,機械裝備也都面臨嚴苛的考驗。

 

 

最後一個問題帶一點爭議,那就是「租借法案」對這場戰爭的影響。蘇聯把他們的精力集中在了坦克,對裝甲車、偵查車與火炮等輔助單位則嚴重忽視,這在發動一場機動作戰時是非常關鍵的影響。除此之外,戰爭初期大量喪失領土也同時意味著失去控制的資源,代表著即便工廠順利撤退也沒有原料可以生產。這些幾乎都是依賴來自英、美的支持方能彌補。平心而論,無疑的,莫斯科如果沒有「租借法案」,要獨力面對強敵是有很大的困難的。美國戰史名家格蘭茲(David M. Glantz)的評論較為持平:「美國人用罐頭買了蘇聯人的鮮血,去換取對德國的勝利。」

 

 

總而言之,雖然德軍在初期節節獲勝,但上述這些缺失的一一暴露而且難以克服,速戰速決已經成了一場夢,而納粹高層至此仍沒有想過要打一場持久戰,但史達林的國防政策很早前就已經「超前部署」。於是我們看到,開始占優勢的一方逐漸失去先機,甚至步上對方的後塵;而失敗的一方痛定思痛學會對方的技巧還更上一層樓,終於將戰局逆轉過來。歷史最大的諷刺在於,希特勒不但沒有打倒其最痛恨的敵人,反而將它們淬鍊成一股龐大的軍事機器,並將在往後近半個世紀裡掌握半個世界。

 

 

這並不是福爾奇克第一本譯作的引進,更早之前有同是蘇德戰場的《哈爾科夫1942》,略晚於本書出版的有講法國淪陷的《紅色方案》。此外,還有很多其他佳作等待翻譯,不過個人雖然樂見,礙於興趣程度未必會照單全收。我反而比較推薦本書跟最近也剛再版的,前面提過的格蘭茲關於本主題的大作《巨人的碰撞》搭配著看,關於東線主題基本架構也就差不多了。如果要從其他面向的納粹主題切入,理查德‧埃文斯 (Richard JEvans) 的《第三帝國三部曲》跟伊恩‧克肖(Ian Kershaw)的《希特勒傳》,拿這兩位學者的作品打底也是非常札實。

 

以上。

 

arrow
arrow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