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色獼猴桃|野生的水果,人煙稀少、生態盎然,安通越嶺古道現蹤!

圖文:謝家豪

花蓮縣玉里鎮民謝家豪,最近縱走安通越嶺古道時,意外發現長有許多的異色獼猴桃,他一查資料發現這是臺灣五種原生獼猴桃之一,台灣一共有5種原生的獼猴桃:

闊葉獼猴桃
山梨獼猴桃
軟棗獼猴桃(就是奇異果莓的原生版)
異色獼猴桃
台灣羊桃

謝家豪說,她來到花東第23年,這是第一次有機會來到這條古道,走在這條古道上,他想起百年前人們因爲各種原因走在這條古道上,不管是部落移民的遷徙、清朝的征伐、貨物的運輸甚至走私、姻親的諦結,以及宗教的傳播⋯等等,而現在他們正走在這條歷史的古路上,和走瓦拉米步道不同的是,他發現許多未曾看過的植物,大大的吸引了他的注意。

異色獼猴桃|安通越嶺古道現蹤
異色獼猴桃|安通越嶺古道現蹤
異色獼猴桃|安通越嶺古道現蹤

新聞辭典:異色獼猴桃

異色獼猴桃的莖枝較堅硬,葉多為橢圓形、矩狀橢圓形至倒卵形,具鋸齒。安徽、浙江等省份有分布。

異色獼猴桃

種中文名:異色獼猴桃

種拉丁名:Actinidia callosa Lindl. var. discolor C.F.Liang

科中文名:獼猴桃科

科拉丁名:Actinidiaceae

屬中文名:獼猴桃屬

屬拉丁名:Actinidia

中國植物志:49(2):228

形態特徵:落葉大藤本

最低海拔:600

最高海拔:1000

生 境:低山、丘陵山坡或溝谷中、林緣

是否栽培:野生

植物形態

小枝堅硬,乾後灰黃色,潔淨無毛。葉堅紙質,乾後腹面褐黑色,背面灰黃色,橢圓形,矩狀橢圓形至倒卵形,長6-12厘米,寬3.5-6厘米,頂端急尖,基部闊楔形或鈍形,邊緣有粗鈍的或波狀的鋸齒,通常上端的鋸齒更粗大,兩面潔淨無毛,脈腋也無髯毛,葉脈發達,中脈和側脈背面極度隆起,呈圓線形;葉柄長度中等,一般2-3厘米,無毛;花序和萼片兩面均無毛;果較小,卵珠形或近球形,長約1.5-2厘米。

產地生境

浙江安徽、福建、台灣、江西、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等長江以南各省區。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和丘陵中的溝谷或山坡喬木林或灌叢林中或林緣等各種環境均見生長。花、果模式標本分別采自廣東乳源和廣西賀縣。資料來源:中文百科知識

新聞辭典:獼猴桃屬

獼猴桃屬(學名:Actinidia)是一種原產於亞洲東部地區的木本植物。而「獼猴桃」(又稱「奇異果」,kiwifruit)則是「獼猴桃屬」中多個栽培種的通稱,包括原產於中國的美味獼猴桃,以及此物種與獼猴桃屬中的其他物種之雜交種。獼猴桃屬屬名Actinidia源於希臘語aktis(光線)和eidos(相似的)的合成詞,指其花柱呈放射狀。

分布

獼猴桃屬植物分布在東亞,主要集中在河南陝西秦嶺地區及其餘脈與太行山區,浙江江山湖南西部的武陵山區以及台灣朝鮮半島日本,並且向北延伸到西伯利亞東南方,向南延伸到中南半島

外形

獼猴桃屬植物能長到6米高,並且能夠生出蔓藤,在樹陰下生長到30米長。

繁殖

獼猴桃屬植物雌雄異株,栽培上以一株雄株配合7~8株母株。

營養

獼猴桃被認為是營養密度最高的水果,低,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E葉酸膳食纖維、多種胺基酸。研究顯示,獼猴桃可補充身體中的鈣質,增強人體對食物的吸收力。此外,獼猴桃外皮含有豐富果膠(佔所含纖維的三分之一),可降低血中膽固醇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安通越嶺古道西口
安通越嶺古道西口
安通越嶺古道
安通越嶺古道|路線圖
縱走|安通越嶺古道
安通越嶺古道
安通越嶺古道
安通越嶺古道

新聞辭典:安通越嶺古道

安通越嶺古道為一條位在臺灣東部的古道,該條古道橫跨於花蓮縣玉里鎮安通至臺東縣長濱鄉竹湖,橫跨海拔高度約 640-930 公尺。目前位於花蓮縣境內的古道西段已改建為總長 2.06 公里的健走步道,跨越海岸山脈陵線後的臺東縣東段則尚處於荒廢狀態,預計2015年底將會重新開闢為步道。

歷史

清領時期

安通越嶺古道最初之起源為臺灣清治時期,清同治十年(1871年),當時的鳳山縣南側發生八瑤灣事件,事件第三年,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派兵討伐牡丹社原住民,是為牡丹社事件,清廷即賠款 50 萬兩讓日本撤軍而結束該事件。爾後清廷開始積極治臺,負責處理牡丹社事件福建海防大臣沈葆禎,針對原住民政權擬訂開山撫番的國際政策。利用清軍的力量,分北、中、南三路進行山區開路。中路由總兵吳光亮領軍,自林杞埔(今南投縣竹山)作為起始,翻越中央山脈八通關,至璞石閣(今花蓮縣玉里),即今之八通關古道

清光緒元年(1875年)八通關古道完工後,吳光亮再率領廣東飛虎軍興建自璞石閣出發經海岸山脈翻越至成廣澳(今臺東縣成功鎮)之道路,該道路命名為成廣澳道路,是為安通越嶺古道之始祖。

同年初秋,雖然吳光亮已以武力強行侵略縱谷靠海岸山脈一側的原住民阿美族人,但部份在深山中的原住民仍未投降,於是吳光亮招募璞石閣附近的平埔族,侵略阿美族的居住地,並再招集民兵將原有的成廣澳道路修築成2公尺寬的山道,再由阿美族紅座(又稱甕座)社出發行經成廣澳道路越過海岸山脈,以便攻打驃悍的山地阿美族原住民。

清領時期安通越嶺古道是海岸山脈兩邊的原住民族阿美族姻親節慶時互相往來的重要道路,也曾是基督教傳教士至東部傳教的宣教路。

日治時期

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後,臺灣割讓給日本進入臺灣日治時期,當時日本人接管安通越嶺古道後進行修築,並將古道改稱為紅莝越嶺道,起點自今臺東縣長濱鄉竹湖村石門溪,於烏帽子山南鞍翻越海岸山脈,沿安通溪出至今花蓮縣玉里鎮樂合里。日治時期後期,太平洋戰爭開打導致臺灣物資缺乏,很多民生物品被日本臺灣總督府列為管制品,不准自由買賣,部份民眾為取得民生用品,利用紅莝越嶺道運送貨及菸草等貨物,古道成了當時重要的走私路。

臺灣戰後時期

戰後中華民國臺灣省政府以及後續政府陸續興建了省道臺11線(東部濱海公路)、臺11線甲(光豐公路)、臺23線(富東公路),安通越嶺古道便逐漸荒廢,除登山人士的橫越海岸山脈登山活動,已少有人湮。

2002年,當時林務局花蓮林管處認為,安通越嶺古道具有人文及休閒旅遊價值,因此編列新臺幣600萬元重新整修安通越嶺古道的安通山區路段,工程至2008年完工,並被列入臺灣的國家步道系統;而東段管轄單位的臺東林管處則表示因經勘察小組評估後認為地處偏遠則不予修復。

2015年5月,臺東農田水利會東河工作站為竹湖圳的維修之要,會同臺東林管處進行安通越嶺古道的東段會勘工程,東段在2015年底開通。

路線

臺東縣長濱鄉竹湖村南竹湖社區-石門溪-海岸山脈-安通溪-安通溫泉飯店-花蓮縣玉里鎮樂合里安通溫泉區。

周遭景點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https://sites.google.com/view/huajob-in/%E9%A6%96%E9%A0%81
https://sites.google.com/view/huajob-in/%E9%A6%96%E9%A0%81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