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區塊開發罰則爭議大、投資環境吸引力下降 台灣恐失國際競爭力?

邱家琳 2022年11月16日 10:57:00

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選商結果預計在11月底公告。(資料照片/蔣銀珊攝)

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選商作業於9月底截止遞標,目前有6組開發團隊、11個風場提送申請文件,競標結果最快在11月底或12月初公告。據了解,天豐新能源(原達德能源)、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風睿能源(原上緯新能源)、台亞風能、北陸能源及科里歐永續能源(原麥格理綠投資集團)皆有遞件投標,而最令外界訝異的是,沃旭能源考量高通膨、高利率等因素,未參與此輪競標,意外造成「同額競選」的情況。

 

外界看來,同額競選似乎代表目前6組開發團隊「有投必上」,實際上業界數月來瀰漫一股憂心氛圍,原因是行政契約條件嚴苛,讓業者倍感壓力。根據目前行政契約草案,國產化承諾若未落實、發生落實進度延遲情形,則須限期改善及罰款,限期未改善得累罰、情節嚴重者將加重罰款,最嚴重更可能解除行政契約,喪失風場開發資格。

 

有開發商透露,第三階段行政契約罰則過於嚴苛且不符合比例原則,大幅增加專案融資困難度。現行草案針對國產化落實過程設下許多「查核點」,未達成即開罰;另一方面,國產化最終達成數量若不及承諾數量,則針對數量短少亦開罰,造成「一事兩罰」的現象。再加上,第三階段沒有躉購費率支持,普遍採CPPA的售電形式,若再因不切實際的行政契約罰則導致開發成本上升,則被墊高的綠電成本將全由綠電用戶買單,為綠電交易市場再投下不利因素。

 

台亞風能總經理劉弟勇表示,台亞對國內離岸風電發展很有信心,也會繼續支持政府的決策,但希望政府在國產化政策上能多一些彈性,把國內供應商供應不及等因素納入考慮,這對開發商來說比較公平。

 

台亞風能總經理劉弟勇。(台亞風能提供)

 

風睿能源(上緯新能源)執行長蘇容儀認為,離岸風電是長期開發的項目,過程中自然會面臨許多問題,因此溝通相當重要,大家都在努力與學習,開發商會持續積極與政府溝通。

 

風睿能源(上緯新能源)執行長蘇容儀。(資料照片/邱家琳攝)

 

丹麥商務辦事處處長柏孟德(Bo Mønsted)表示,如何讓台灣在國際離岸風電市場維持競爭力,是政府急需思考的議題。台灣目前在推動離岸風電的過程中,面臨最艱鉅的三大挑戰, 包含國產化政策、風場容量上限、競標金額上限,都值得再思考與討論。

 

柏孟德也提到,對國際開發商來說,會選在最有效益的地方投資金錢與人才,若在歐美、甚至亞洲其他市場能得到更好的投資環境,台灣對資本的吸引力就下降了。受俄烏戰爭影響,歐美迎來一波離岸風場開發高峰期,若開發商最後選擇將資源挹注在其他國家,這對台灣來說很可惜。

 

丹麥商務辦事處處長柏孟德。(取自台中市政府官網)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