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4/12/16

運動界玩不膩的迷彩

「迷彩」(Camouflage)裝扮一直與職業運動有著不解之緣,軍武風格給人雄赳赳氣昂昂的印象,職業運動也一直如此,迷彩服即使不易出現在生活周遭,螢光幕前卻很司空見慣,電影、新聞、節目總不停的...



「迷彩」(Camouflage)裝扮一直與職業運動有著不解之緣,軍武風格給人雄赳赳氣昂昂的印象,職業運動也一直如此,迷彩服即使不易出現在生活周遭,螢光幕前卻很司空見慣,電影、新聞、節目總不停的加深大眾的印象,近年來職業運動界也喜愛與迷彩做結合。

剛落幕的中華職棒大聯盟球季,Lamigo桃猿舉辦了「阿迷趴 (Army Party)」,締造亮眼銷售佳績,不僅「阿迷趴」,該球團一整年週末主場幾乎都有活動,吸引非常多人入場,而且外國人也愛這麼做 [[文:Erik]]


在美國,自從宣示積極對抗恐怖份子以來,愛國行為成為體壇主流,每逢退伍軍人節各球團就會積極變裝,球賽的七局還會暫停高唱「God Bless America」,相信棒球迷並不陌生。



大聯盟球隊聖地牙哥教士(San Diego Padres)當屬最常迷彩裝扮的棒球隊,一般球隊看節慶決定是否「變裝」,聖地牙哥當地有著美國西岸最大規模海軍基地,不少軍人居住當地,而軍人在美國社會地位在反恐開始後節節攀高,也增加了教士隊穿著迷彩服的頻率。



特定節日,美國各職業運動隊伍都會換穿迷彩球服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歐洲也有類似情形,法國聯賽小球隊Bastia去年球季也把「迷彩」設計隊服派做第三客場(第二套客場球衣)出陣,他們球隊主色為藍/白,很容易與主流球隊撞衫(足球界一直積極避免兩隊制服顏色相近,導致場上球員混淆),2013-14賽季這套第三客場球衣設計出爐引發話題: 迷彩球衣多半只是節慶穿著,很少人拿來穿一整年,Bastia球團當然有所用心,他們位處科西嘉島(拿破崙的故鄉,250年前還是義大利領土),位處地中海要衝,擁有南法十分重要的空軍基地(北約也也使用),更有大量法國外籍兵團駐在(精銳第二外籍傘兵團),背景與聖地牙哥十分類似,這麼做更似合情。



同一時間在義大利,拿坡里隊也推出迷彩版客場球衣,並且大受好評,設計感十足而且搶眼不容易與人撞衫,成為受到矚目的收藏標的,球季半途球團更推出新版迷彩球衣,並隨著冬季轉會的新聞發佈會面世,然而這一版就不太得球迷喜愛,覺得「迷彩秀過了頭」,反而像是生存遊戲、電競用的角色扮演...



本季拿坡里球衣一樣顯眼,近年贊助該隊的贊助商Macron一直很敢挑戰球迷的想像力,本季他們設計出「牛仔服」,也就是單寧布料外觀,可是單寧布材質以現代球衣觀點來看,應該太「重」且「不吸汗」,所以Macron只是把外觀弄得幾可亂真,球衣設計還是他們近年流行的窄版緊身。

真的有人把單寧布製成球衣過嗎?在當代還真沒有,拿坡里球衣贊助商Macro使用的是數位印刷,他們的靈感想當然是從1994年美國隊那套驚世客場球衣得來:牛仔布外觀、星星圖騰,美國隊在當屆世界盃的(客場)球衣面世前,已經讓贊助商adidas絞盡腦汁,美國隊在1990年義大利世界盃三場全輸,實力與捷克、義大利有著不小差距,4年後第一次身為主辦國,美國足協、贊助商adidas、乃至國際足總都緊張,深怕稍有不慎,就怕第一大國的足球之路給毀了-足球需要美國。



國家隊成員第一次看到這件「牛仔」球衣時,全都笑開懷,他們以為是玩笑。名宿韋納達(Eric Wynalda)覺得根本是小丑才會穿,穿起來像是個愚蠢的中二、誰會把球衣穿在場上比賽?媒體發佈會上,記者們剛看見的表情讓場面很尷尬- 鴉雀無聲了十幾秒。美國隊在1994年3場小組賽穿上了「可笑」的制服參賽,沒想到演出大驚奇、晉級到複賽,這屆盃賽場均觀眾超過6萬人,幾乎是後代打不破的紀錄,國家隊的出色奠定了美國職業足球的開端,更重要的,國民深受感染。


不被記者、球員喜愛的球衣,因為美國隊的好表現,加上愛國主義始終對美國人的胃,國家隊每場球大量球衣被掃空,十萬件球衣在盃賽其間賣出,並且成為全球收藏家的最愛至今。

總有人愛問,那這種設計有何意義?運動產業需要「亮眼」的作為,無論是成績還是最關鍵的商業銷售,職業運動與廠商贊助真正興起已經是80年代中期之後,幾乎是隨著喬丹(Michael Jordan)的生涯起伏在演進。美國足球在1994年世界盃結束前,還被大家認為在「史前時代」:旅外者少(僑民多)、沒有職業聯賽,水平低下,1990年打進世界盃以後,有大廠贊助、金額卻只有每年5萬美金,在現代還是當代都顯得極少。1994年世界盃銷售上的成功,讓美國足球慢慢走入現代化,現在美國隊每年得到的贊助以百萬美金計,廠商還協助興建青訓基地求永續合作。

球衣設計走特殊風與球隊成績有何關連?從來就無法真正統計,但吸睛、易辨識這一點,好處已經遠超過壞處。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