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媽媽的育兒療癒科學》:為什麼不覺得自己的小孩可愛?不可思議的母性

《新手媽媽的育兒療癒科學》:為什麼不覺得自己的小孩可愛?不可思議的母性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只要是媽媽,就會覺得自己小孩可愛」,這種既定觀念把媽媽們逼到了絕境。研究指出,這種觀念也與今日幼兒虐待、拒絕育兒(child neglect)的案例增加有深切關係。

文:NHK特別採訪小組

覺得自己孩子可愛是理所當然?

現代媽媽在育兒上受的苦,還有一點值得我們關注。那就是媽媽因為「自己的小孩卻不覺得可愛」感受到的痛苦。

實際上,在製作節目前的問卷調查中,我們得到許多類似的意見。

「小孩鬧脾氣的話,有時候,就算是自己的小孩也會感到憎恨。」

「有某些時候,我並不覺得小孩可愛,這樣的我是不是不是好媽媽?」

「只要是媽媽,就會覺得自己小孩可愛」,這種既定觀念把媽媽們逼到了絕境。研究指出,這種觀念也與今日幼兒虐待、拒絕育兒(child neglect)的案例增加有深切關係。

為什麼不覺得自己的孩子可愛?這能用科學來解釋嗎?

對於這個疑問,京都大學的松澤教授給了我們一道提示,那是在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院飼育的黑猩猩生產的影片。

在微暗的飼育所裡,正要迎接生產時刻的黑猩猩媽媽維持蹲姿,沒多久,她開始用手壓自己的臀部,小黑猩猩的頭跑出來了。下一秒,就看到黑猩猩媽媽粗魯地抓起剛跑出來的小猩猩頭部,把牠丟到地上。小黑猩猩滾在地上,身上還連著臍帶。看到這幅景象的黑猩猩媽媽發出表示怯懼的慘叫聲,逃到角落。滾在地上的小猩猩微微擺動著手腳,媽猩猩卻完全不靠近一步,一邊焦慮地在室內走動,一邊慘叫著……

第一次看到這支影片時,我無法理解發生了什麼事。

松澤教授如此解釋:

「黑猩猩媽媽還沒認知到從自己體內跑出來的,就是自己的小孩。她感覺有種噁心的東西跑出來了,很害怕。」

聽到這,我納悶著:

「媽媽認得自己的孩子不是理所當然的嗎?覺得很可愛也是理所當然。所謂母親的本能,不是就是刻在母體內的事物嗎?」


事實上,據說,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院裡飼育的母黑猩猩,有一半跟這支影片裡的猩猩一樣,不認得自己的小孩且拒絕養育。有些不認得自己剛出生的孩子,有些看似認得,卻無法將孩子抱起來或餵奶,讓小黑猩猩就這樣死去。

因此,研究員必須不斷地代替母猩猩養育小猩猩,再將牠們放回猩群。

松澤教授一直在思考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因為在野生的黑猩猩裡,幾乎沒有媽媽拒絕養育小孩的情形。他的推理是:可能因為人工飼育下的黑猩猩,較少有機會看到或接觸到其他黑猩猩生產、育兒的情況。

「覺得自己孩子很可愛的心情,也就是所謂的母性,會不會母體原本並不具備,而是在(育兒)經驗中培養出來的呢?」

母性並非天性, 而是靠後天經驗養成

松澤教授對曾經放棄育兒的黑猩猩,採取了一項措施。

在她再次懷孕,生產前幾個月的期間,對她重複進行抱玩偶訓練,同時也不斷播放野生黑猩猩的育兒影像。教授認為,讓母猩猩經歷擬態性的育兒經驗,可能會讓她母性萌發,認出出生的小嬰兒就是自己的孩子。透明的實驗室裡,松澤教授與經歷過死產的Ai面對面坐著。Ai是能記住大量詞彙與算數的傳說中的天才黑猩猩。

松澤教授看著Ai的臉,緩緩遞給她一個玩偶,一開始她完全不感興趣,但在同樣的動作被不斷的重覆後,她伸手接過了玩偶,但還是沒有抱著它。後來,她終於抱起來了,玩偶卻是上下顛倒的狀態,也就是小猩猩是頭下腳上的狀態。

「不是那樣!是這樣,這樣喔!」

松澤教授用手勢和說話督促她,也耐心地持續訓練。終於……

「沒錯!做得很好!」

看到能把玩偶抱好的Ai,松澤教授看起來鬆了一口氣。


培養母性的訓練持續了一個月,終於到了Ai生產的時刻。松澤教授的訓練,究竟能否展現成果呢?

研究員一起看著螢幕畫面。Ai在飼育所裡走來走去,她的臀部開始看到嬰兒的頭,Ai輕輕地用手托著,呵護著要從臀部出來的嬰兒頭部,看起來像是認得自己的孩子,但還不能做此斷言。數十分鐘後,嬰兒全身都被擠出母體外,Ai接住嬰兒的手勢緩慢但可靠,她將小嬰兒抱到胸前,確確實實地抱住,頭部的上下位置也正確。研究室裡歡聲雷動。

「她做到了!抱起來了!」

Ai第一次抱起了自己的孩子。

這時,有研究員出聲了:

「小嬰兒沒有呼吸!」

被抱著的黑猩猩嬰兒手腳癱軟無力,也沒有出聲。下一秒,Ai做出了驚人的行動,她將嘴巴對著懷中的嬰兒嘴巴,親了牠。正確來說,是對著牠吹氣。接著,嬰兒發出微弱的聲音,開始呼吸了。

研究員們熱烈鼓掌,當時所生下的小嬰兒「Ayumu」後來平安長大,展現了高度智能與認知能力,與媽媽Ai一起,以天才母女黑猩猩之姿受到矚目,現在也成為靈長類研究院猩群的老大。

這項實驗,證實了松澤教授「母性由後天經驗養成」的假設。也許有讀者會認為:

「會不會只是剛好?」

「人類也會一樣嗎?」

我們人類又是如何呢?其實,針對這個問題已經有研究做出確認。


由大阪醫科大學與福井大學的研究者組成的研究團隊,集合了沒有生產經驗的20到29歲女性,請參加者在三個月的期間內每周一次、一次兩個小時左右,在托兒所體驗照顧小孩。研究設計讓這群女性抱嬰兒、換尿布、餵食嬰兒,目的是調查沒有生產經驗的女性經過這樣的育兒體驗,大腦反應是否會有所變化。

在她們經過三個月育兒體驗後, 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調查參加者看到嬰兒哭臉、聽到嬰兒哭聲時的腦部反應。

結果十分驚人。參加者在照顧嬰兒的體驗期過後,大腦對嬰兒哭聲或哭臉有反應的區塊增加。尤其是對嬰兒產生憐惜感的區塊、喚起擔心情感的區塊的反應都變強了。參與研究的大阪醫科大學佐佐木綾子教授表示:

「會覺得自己孩子可愛,也就是所謂的母性,原本並不存在女性腦內,這次研究顯示,是實際接觸到嬰兒、在育兒經驗當中開關啟動,才逐漸培養出來的。」

新手媽媽的育兒療癒科學

共同養育的另一個功能「啟動母性」

今日的科學發現了「育兒經驗啟動母性」的機制。

對此有了認知,我們會知道女性並不是在生產完、變成媽媽後,就會自然而然覺得「小孩可愛」,理所當然就能完美地照顧小孩。而母性是後天啟動的,這個事實與許多現代媽媽「不覺得自己的孩子可愛」的苦惱有深切的關聯。

研究者指出,現代育兒環境裡共同養育逐漸消失,這對培養母性是十分不利的。

重新將話題回到今日仍繼承人類原始的共同養育方式的非洲巴卡族。

在採訪巴卡族共同養育形態的期間,除了同時照顧他人與自己的孩子的媽媽,還有一個現象令我印象深刻。那是在巴卡族女性要去捕魚時發生的事。

採訪第三天,村長太太(女性首領)對我們說:

「我們要去抓魚,要不要一起去?」

聽起來很有趣,我們決定一同前往。村長太太宏亮地喊聲「抓魚去了!」,就將村裡的女性集合起來,許多媽媽背上還背著喝奶年紀的孩子,上自12、13歲,下至三歲的小女孩也全都聚集過來了。

在巴卡族中,男性的工作是利用陷阱在森林狩獵;另一方面,女性除了家事,還要負責在小田地種植農作、撿柴火、到河裡抓魚等各式各樣的工作。

巴卡族的女性唱著歌,以輕快的腳步在叢林中前進,我們只能在後頭拚命趕上。最後抵達寬約兩、三公尺的小河。

在那裡,女性開始將背上的嬰兒交給跟來的小女孩,小女孩用掛在脖子上的布巾接過嬰兒。抓魚時沒辦法背著嬰兒,所以在大人抓魚的期間,就由小女孩照顧嬰兒。卸下了重擔的媽媽,在河中每隔四、五公尺放石頭圍堵,再抓起河底的魚,屬於相當原始的捕魚形態。

新手媽媽的育兒療癒科學

在媽媽們做苦力的時候,小女孩非常認真地照顧著被寄放給她們的嬰兒。小嬰兒一哭起來,就搖著安撫,鼻涕一流,就用樹葉幫他們擦拭。巴卡族的小女孩到了會站的年紀,照顧比自己小的小孩或嬰兒是很自然的事情。在村落裡也經常看到小女孩認真照顧斷乳的嬰兒或比自己小的小孩。在共同養育中,不僅是其他媽媽,未婚女性或小女孩也是育兒的重要幫手。松澤教授認為,這項經驗,在未來成為母親時非常重要。不光是因為可以學習照顧小孩的技術,也因為藉由從小接觸嬰兒、體驗育兒,女性腦中的母性開關會被啟動,未來某一天,覺得自己的小孩好可愛的心情才會誕生。「母性的啟動」正是共同養育另一個重要的功能。

回過頭來看現代的媽媽又是如何呢?共同養育的機制消失,有許多人在自己成為媽媽前,幾乎沒有接觸或體驗過育兒。等到自己的小孩出生了,母性的開關才第一次被啟動。換句話說,沒有任何準備,突然就要當媽媽了。

現代,面對首次育兒經驗的媽媽,之所以無法產生自己的小孩很可愛的感覺,原因之一就在於此。

相關書摘 ►《新手媽媽的育兒療癒科學》:男女大腦的差異也會讓媽媽很煩躁!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新手媽媽的育兒療癒科學:面對產後憂鬱、不安與孤獨、嬰兒夜哭、反抗期、夫妻失和等問題,用科學事實來建立妳的輕鬆教養術!》,不二家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NHK特別採訪小組(NHKスペシャル取材班)
譯者:張佩瑩

媽媽們,妳並不孤單!

2015年日本NHK的調查發現,近千名新手媽媽中有九成對育兒抱持了負面情感,其中兩成勾選了「對當媽媽沒有自信」或「不覺得小孩可愛」。許多媽媽在育兒上感到焦慮甚至痛苦,根源是什麼?要找回育兒的喜悅,該怎麼做?

當專家意見和經驗法則說法不一而足,一個新手媽媽和她背後的專業採訪團隊,決定從進化、腦科學、內分泌學、動物行為學、發展心理學等科學角度來探究育兒困境的真相。

  • 產後好憂鬱,母愛是天性嗎?為何我的母愛會動搖?
  • 關於嬰兒夜哭,先放下百歲派和親密派的爭論吧,妳知道夜哭是寶寶對母體的體貼嗎?
  • 可怕的兩歲兒,反抗期起如何發展孩子的「抑制機能」?
  • 止不住對老公的怒氣?要度過婚姻危機先認識「催產素」這種愛情荷爾蒙!
  • 為媽媽裝上心跳測量器,觀察夫婦共渡的一日假日,意外發現一天中媽媽只有○○時刻感到放鬆(老公必知!)……  

最療癒的科學知識,適合家有0~3歲嬰幼兒的新世代父母

從探訪非洲部落到全球頂尖的實驗室,從養育理論的發源地再走入美國的幼稚園、日本一般家庭等教養的現場。本書用科學破除新手父母的自我懷疑與迷思,幫所有媽媽找到孤獨與不安的根源、理解寶寶令人沮喪的行為。在重燃育兒動力的同時,也建立起基於事實、屬於自己的教養觀!

(不二家)_新手媽媽的育兒療癒科學_立體72dpi
Photo Credit: 不二家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