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野獸國王』在之前提過,台灣的直銷童書在九0年代達到顛峰時,幾乎佔去整個童書市場70%的營業額,有的作得有聲有色,有的則在風光一時後黯然退場,那麼有人不禁要問,這幾家直銷童書出版社既然能夠做到風光一時,又怎麼會倒閉收場呢?


當然,每家出版社會倒閉的原因都不一樣,有的出版社是經營者將公司資金投入股市卻慘賠收場。有的是轉投資開發國中小教科書,投入的成本過高,入不敷出,又遲遲等不到政府核准發行,最後導致周轉不靈而倒閉。但是這些因素,多半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這之前,這些出版社原本就因為其他倒閉出版社的骨牌效應而搖搖欲墬。


什麼是倒閉出版社的骨牌效應呢?舉個例子來說:台英、漢聲、光復和錦繡四家童書出版社,彼此出版品的種類相近,品牌知名度相當,所針對的消費族群也差不多,堪稱是九0年代直銷童書界的四大天王。這幾家出版社只要是書展碰在一起,業務員們總是為了爭奪客人而搞得火藥味十足,整個展場也像菜市場一樣地喧嘩聲四起,好不熱鬧。後來有一天,錦繡文化因為某種原因而結束營業了,照理說,台英、漢聲和光復書局應該要能接收錦繡的客戶群,而導致業績激增才對,但是結果卻剛好相反,甚至可以說,從那個時候開始,也正式宣告了直銷童書出版社已經過了巔峰期,從此走入下坡。


原因之一是錦繡文化在當時所出版的大地月刊讓數以萬計的客戶一次付了好幾萬元訂了三年、五年甚至七年,卻在出版社倒閉後只能換回一點點自己並不喜歡的書,有過這樣不愉快的經驗,導致消費者對後來其他出版社的出版品也充滿不信任感而購買慾大不如前。再來,台灣童書出版社一旦倒閉,其出版品絕大多數都會流入市面,而且價格較從前大多只剩下兩、三折的行情,比方說錦繡所出版的最後一套書—「新知識圖書館」,這套書在出版社倒閉之前一套書賣到兩萬四千元,結果倒閉後一夕之間末端售價跌到三千九百八十元,也就是說,如果你衰到是在倒閉的前一天買到這套書,那麼才一天之差你就足足損失了兩萬元!而台英、漢聲和光復書局所出版的同類型且價格也差不多的書當下就顯得相對地昂貴了。試想,品牌和製作水準都差不多的書,如果能夠以三千九百八十元買到,誰還會花兩萬四千元呢?由於以上原因,一家錦繡倒了,其他幾家「還沒倒」的出版社的業績也從此大不如前,一家一家地走入歷史。


不管這幾家出版社倒閉的原因是什麼?總之都是因為後來經營不善才倒閉,台灣童書史上卻有一個特別的例子,是由於書賣的太好卻反而出現財務危機的,這家出版社就是「華一書局」。


華一書局的全盛時期是在民國七十八年,當時整個直銷通路以及幼稚園的教材通路以及整個傳統書店、門市書店統統架構完成,銷售的據點快速地設立在台灣的各個角落。在臺灣的童書出版社的歷史上要找一家出版社像華一書局架構這麼完整的相當罕見,大部分的出版社如果是做教材的就只有出參考書,有出版讀本的也許就沒有門市,有門市點的出版社,也許就沒有設立直銷部門,有直銷部門的可能就沒有店銷的書局,有做店銷或直銷的出版社,也很少會去做教材的這塊領域,而華一書局卻什麼都有,這在童書出版業界是非常罕見的。也因為他擁有這麼龐大的通路網,在銷售的數字上也十分可觀。據估計,華一書局在當時的年營業額約在十億之譜。


但是當時的華一書局在經營上有一個很大的困難點,就是那時候的銀行融資沒有那麼方便,消費型的貸款還沒有問世,現金卡、信用卡也還不普及。如果消費者今天買這套書要花五萬元,但是消費者沒有五萬元的現金怎麼辦?這時就要由華一書局本身承擔風險,來讓消費者分期付款,請消費者每個月直接劃撥到華一書局的帳號,分期下來一個月才繳三千元。但是業務員把這個五萬元的訂單帶回出版社,等到下個月十號發薪水的時候,華一書局的董事長卻必須先拿三萬五千元出去給單位主管。


因為華一書局是採中心責任制,賣掉五萬元的書,真正回到華一書局的實際收入差不多只有剩下30%,也就是一萬五千元,而公司的總經理用那70%來經營運作,然後總經理提撥50%給單位經理,經理給主任40%,再給專員35%,給業務員20%~25%。這筆錢真正回到華一書局的手上只剩下一萬五千元。而業務員賣掉一套五萬元的書,到了下個月華一書局只有收到消費者所分期的三千塊,但是卻要先拿三萬五的佣金出去,光是一套書就要三萬五,十套呢?一百套呢?一千套呢?華一書局光是全省直銷業務員就有五百多位,每個月公司要付出多少資金才夠?於是那時候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就是書賣得越好,董事長本身反而負債越多,終於在周轉不靈的情況下,宣布倒閉。


當然華一會倒閉還是有許多原因,包括後期出版了幾套書卻叫好不叫座,投資門市點失利以及整個體系規模太大,但是當時卻還沒有電腦網路,導致經營者對自已的運作情形和財務狀況並不是很清楚…等,但是這些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罷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ldth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