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副作用:每年產出八十萬名偽志工!

十二年國教副作用:每年產出八十萬名偽志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Photo Credit: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Photo Credit: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假日,社區的街道上,有一群國中生穿著校服在清掃著馬路。

還記得以前念書的時候,每逢長假一定都會有一天是「返校打掃日」,即便是放假中的學生們,也有責任與義務一同來維持校園的環境整潔。可是,這群國中的孩子們,為什麼都走出校園了?難道是學校希望能夠落實社區的服務,達到「敦親睦鄰」的教育意義,所以特別安排的嗎?

想是這樣想,但我卻觀察到,這群孩子的眼神似乎不太聚焦,手上雖然拿著掃帚,但揮落在地上的頻率卻出奇的低,多半時間拿來跟另一個拿著畚箕的同學閒聊著,眼前即便有垃圾、鋁箔包、紙屑,也絲毫沒有要清除它的意思。

疑惑在心中滋長,於是我趨前,拍了拍其中一位同學的肩膀問道:「同學,你們怎麼這麼認真,假日還跑出來幫忙掃馬路?」

學生先是一臉錯愕,似乎對於我提的問題,不知道該如何在第一時間回答;然而,回過神後,他一臉無奈的說:「拜託,你以為我想要來嗎?要不是該死的什麼十二年國教,我們需要這麼辛苦嗎?回家打電腦就好啦!」另一位同學在旁邊附和道:「對啊!莫名其妙耶,現在不做還不行,學校逼我們要做,可是我們也不知道要做什麼,問老師,老師們也回答不出來!」

這是今年暑假發生在彰化的真實故事,朋友忿忿不平地跟我分享著這個事件,關於「十二年國教」的亂象。

然而,這卻不是單一個案。

服務學習的立意良善,實際執行後卻變得如此不堪

民國102年,取代「聯考」近13年的「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正式走入歷史,由「國中教育會考」來取代;其中的差別在於,以往的「聯考」,或是「基測」,都是決定入學的關鍵依據,然而「會考」卻只是決定入學的「項目之一」。

根據《中華民國教育統計》的資料顯示,台灣在一百零一學年度(2012年8月-2013年7月)時,會有932所公私立國民中學,844,884個國中生。而免試入學會遇到的關鍵問題就是,如果這間社區高中只有1000個名額,但學區內的國中生卻有2000個,那該怎麼決定錄取誰入學呢?這時候便有了「超額比序」的制度,也就是這些國中生必須根據國中三年所作的一切,來決定能否有機會錄取。其中擔任社團幹部、每次的段考,參與體育競賽的成績等等,都是超額比序的項目之一;這樣看來,立意良善,為了不要讓考試的成績決定一切,用這樣比較全面性的方式做評比,似乎公平得多。

然而,其中卻有一項看似有理,實際上則是荒謬至極的項目-「服務學習時數」。

中華民國立意良善的政策,與「升學」掛上鉤就會變質

先來說說另一則故事。

今年年初,我為了要了解服務學習在國中實行的狀況,特地回到了母校,與學務主任以及掌管服務學習業務的訓育組長聊聊,為的是想知道學校目前面對這樣的政策施行,有沒有什麼樣具體的對策?

表明來意之後,組長沒多說什麼,只告訴我說:「你等會下課的時候,坐在我旁邊看看吧。」

下課鐘響,同學們魚貫進了學務處,人龍迅速地在訓育組長的座位旁邊排了隊,一個接著一個的要找訓育組長簽名。原來現在國中生要做服務學習,必須先跟學校提出申請,由學校這邊進行把關,為的是避免學生們去了不正當或是不被允許的場所,進行所謂的「服務學習」的過程。

「組長,我這禮拜要去警察局做服務學習。」一個學生拿著申請單,不太有自信的問著組長。
「警察局?要去那邊幹嘛?」組長感到不對勁,但仍提出疑惑。
「我要去警察局掃地。」學生如此說著。
「去警察局掃地?那邊的地有髒到需要你去掃嗎?」組長不太能接受,忍不住提出最犀利的疑問。
「有,那邊很髒,我去看過了。」學生不太有自信,但仍回答出了一個令人更加疑惑的答案。

你覺得奇怪嗎?坐在組長旁邊的我,在那一節十分鐘的下課鐘聲中,完全震撼地看到了這極為光怪陸離的現象,因為提出這種令人疑惑的申請的同學,竟然不只一個!上課鐘響,組長請還沒申請完畢的同學們,下一節下課再過來找她。

「這就是我們現在每天都必須面對的情況,說實在的,我們很想改變些什麼,但我們真的有點無力。」組長拍了拍臉頰,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水,沉重地撥了頭髮,這樣說著。

民意代表,竟還提供「簽時數」的選民服務?

另外一位關心這個議題的朋友,無奈地告訴我這一則發生在他身邊的事件。

國中生,竟然可以拿著服務時數的單子,到民意代表的服務處,跟民意代表說要簽時數,民意代表便什麼事情都不用派給同學,直接二話不說地在申請單上簽了「資料整理三小時」,蓋章。

這樣,國中生完成了一次的「服務學習」,民意代表完成了一次的「選民服務」,雙贏。你覺得很諷刺嗎?但它卻真實地發生在你我身邊。

服務學習落實到中學教育裡頭,本意應該是要讓同學們從服務的過程當中,去體悟、去學習待人處世的道理,試著付出自己的所學,關懷社會,讓社會更臻美好。然而,與「升學」掛上鉤的「服務學習」,怎麼看都已經變了調,走了樣;孩子們為了時數,只好「迫於無奈」地上街打掃,只好去警察局掃地,只好去找民意代表簽時數。

當我們的升學制度逼得同學們為了取得時數「不擇手段」的時候,我們怎麼能夠期望這些孩子們能夠從「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學習到待人處世的道理,了解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有多可貴,真正看到社區內,地方上的需求是什麼,進而參與社區的營造呢?

服務前的訓練,服務中的陪伴,服務後的反思,三者缺一不可